一曲在龙江大地上续写的
新时期英雄赞歌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勇于迎接挑战、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用深度的思考、周密的策划和大胆的尝试,研发出性能更优的长短叶片转轮、采用全空冷方案、研发了新型绝缘结构,勇于打破常规,在经历失败和挫折之后仍勇敢前行,把创新征途上的诸多不确定变成了确定。
哈电电机相关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们百万机组的创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第二个创新就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为得到机组第一手数据,研究所成立了由强度室、水轮机室、电机室、绝缘室共同组成的白鹤滩现场试验团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电机研究所电机室 白鹤滩机组轴承研发团队负责人 吴军令
大电机研究所电机室轴承专业组有一个外号“司令”的人。吴军令,1984年进入电机厂工作,白鹤滩百万机组的轴承运行试验是在2010年,当年的吴军令在轴承专业组已经深耕26年,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他超凡的能力让领导认可,任命他为轴承试验的现场负责人。白鹤滩轴承试验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项目,吴军令作为现场负责人,指挥现场专业、利落、心细如发,率领项目组的人打硬仗一样一往无前,颇有统帅风范,在他的指挥下试验成功验收。他的风采令大家折服,巧在他的名字中有军令二字,让人联想到军令如山,因此获得名号“司令”。这个称号一叫就是10多年,而今白鹤滩首批机组已经发电,每次叫“司令”,都会让大家联想到当年的峥嵘岁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大电机研究所电水轮机室 王茜芸及水力试验团队
“谁言女子不如男,千古木兰多美谈”。作为白鹤滩水电站模型转轮开发水力设计负责人,王茜芸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白鹤滩水电站水轮机额定出力1015MW,是世界上首个单机容量达到1000MW的水电机组。百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有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机组的容量和尺寸的增大,机组过流部件中水流的能量增加,脉动能量也相应增大;另一方面,尺度的增大,水轮机结构支撑刚度下降,固有频率降低,产生共振可能性增加。因此,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突出。
白鹤滩项目自2012年上半年开始开展了全面的工作。王茜芸根据技术文件的要求,组织攻关团队进行了水轮机参数选择论证、水力设计开发、模型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等工作。确定了哈电白鹤滩项目攻关目标,制定了详细的三年赶超计划。在考虑改善高水头运行稳定性的同时,还要兼顾低水头超出力发电的要求。
王茜芸发扬敢打硬仗的精神,充分调动组内年轻设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老同志的带领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跨越三年的艰苦努力。在白鹤滩项目攻关之际,她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白鹤滩水力开发工作中,体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奉献精神。
奇迹的创造是需要大量人员的配合的,水轮机室试验团队完成了大量的常规试验和科研探索性试验工作。对影响稳定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试验和分析,为水力设计提供了直接的优化改进依据。
为获得全世界首台百万级水轮发电机组水力稳定性的第一手数据,大电机研究所水轮机室赵伟和张金伟,赴白鹤滩水电站现场进行稳定性试验。试验人员克服现场时间紧、交叉作业、现场粉尘严重等困难,坚持每天亲赴现场,从勘察测点到检查管路,到制定完备的测试方案,力争做到对每个测试环节丝毫不留遗漏。在顺利完成稳定性试验的同时,也见证了各项指标优异的白鹤滩精品机组白鹤亮翅的风采。6月28日8时08分,由哈电集团电机公司研制的右岸U14机组并网负荷达到100万千瓦!成为全球首台并网发电并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如今白鹤滩的精彩。水轮机室在今后会继续发扬不怕吃苦,勇于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再创奇迹。哈电也正在蓄力启航,引领世界水电装备技术进入“无人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大电机研究所电机室 白鹤滩机组通风冷却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 秦光宇
秦光宇,白鹤滩机组通风冷却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面对白鹤滩项目容量大幅提升和打造精品工程的挑战,秦光宇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工作。通风冷却系统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方案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励磁线圈温差,进而影响发电机性能。针对这一问题,秦光宇带领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制定应对措施,对两类10余种方案进行研究。他们主动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反复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找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和适应性,综合温度指标、结构强度、加工工艺、生产安装等靶向攻克难题,终于确定了最优方案。该方案加强了转子磁极的冷却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使成熟的转子磁极冷却方式得以应用,结构安全可靠,并将转子温度均匀度提升了3%;再通过控制漏风量,减小通风损耗,进一步提升了机组效率,使白鹤滩水轮发电机获得了优良的通风冷却性能。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大电机研究所绝缘室 白鹤滩机组绝缘设计团队负责人 张秋寒
张秋寒是大电机研究所绝缘室的一名科研员、主任工程师。多年来负责参与了多项公司重要课题的研发工作,解决了多项生产制造中的绝缘技术难题。
2017年,公司成功中标8台套白鹤滩1000MW水轮发电机组项目,对于24kV之高的设计电压,为了保障机组的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张秋寒再一次勇挑重担,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面向工程应用开展研究。经过他与团队无数次的试验和计算。2018年7月27日,白鹤滩定子线棒,顺利通过验收试验并得到了业主方的高度肯定。使得哈电在百万等级水电产品绝缘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20年5月,张秋寒将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初中的孩子交给爱人,带着细化后的方案一次又一次奔赴工地现场进行下线前的技术交底和技术指导。在现场服务的90多天时间,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在机坑里十几次的上上下下,小腿上被磕的青一块、紫一块,双手被玻璃丝划的全是口子,就是这样她也没有喊累,没有喊疼,没有做逃兵,她知道她检查的越细,最终的试验结果就会越好。苦心人,天不负,在张秋寒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白鹤滩现场安装完成机组的绝缘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并超过了精品标准要求。作为一线的科研人员,她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任务中,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用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电机研究所强度室 白鹤滩机组刚强度计算团队负责人 王燕
作为白鹤滩机组各个部件刚强度的把关者,大电机研究所强度室副组长王燕同志带领她的团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白鹤滩精品机组做出了突出贡献。白鹤滩机组蜗壳表面铺设弹性层方案的确定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王燕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接下了这个棘手的艰巨任务。王燕负责制订总体攻关方案,带领姜铁良和田超2名同志仔细落实计算过程及策略,三个人通力合作,精益求精,共筛选设计出了三种方案,她制订的策略是三种方案同步进行,一人负责一个模块,另两人负责校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就这样稳步推进,期间每天晚上团队都加班到很晚,周末更是没有休息过,但大家都无怨无悔,为打造白鹤滩精品工程无私奉献着。
最终三个方案按期圆满完成,王燕带领她的团队啃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及时给业主和设计院交出了完美答卷,设计联络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好评,为白鹤滩精品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大电机研究所试验车间 高级技师 冷杰
冷杰是从事水轮机模型转轮制造30余年的一名高级技师,曾多年荣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现为大电机研究所技师工作室负责人,多年来凭借着脚踏实地、严谨专业的工匠精神,高质量完成了一台又一台模型转轮的制造工作。
2021年6月,金沙江白鹤滩电站右岸14号机等3台机组进入到关键的调试阶段,需要对某关键部件进行局部手工精细处理。大电机研究所试验车间负责完成此项任务。以手工方式在成品工件表面大面积均匀去除0.03mm,操作难度前所未有,为了确保完成任务,试验车间成立了由冷杰牵头、金殿彪指导的党员攻坚小组。冷杰带领徒弟刘鑫,2人将在制作模型转轮上练就的高超、过硬的钳工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身手合一,火花飞溅,经过超精密手工打磨、抛光,不到4小时就圆满完成处理工作,成功去除0.03-0.04mm,为白鹤滩右岸14号机成为精品中的精品做出积极贡献。
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
——大电机研究所强度室 陈光辉、杨国昌
电机公司大电机研究所强度室陈光辉、杨国昌,于5月初提前抵达白鹤滩水电站现场,开展百万机组现场机械稳定性试验。为保证项目总体进度,现场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交叉开展,强度室科研人员克服了现场粉尘污染、油漆污染、工作强度大等种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白鹤滩右岸14#机组机械稳定性试验,在机组调试过程中为业主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振摆数据,更为公司收集了百万水电组调试过程的第一手振摆数据资料。
振摆数据是体现公司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保证机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更是三峡公司精品机组的主要评价指标。在钟苏副总专业师的带领下,强度室科研人员根据调试过程的振摆数据,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机组动平衡配重方案,方案显著降低了机组振摆数据,使机组在运行时各项振摆数据均优于三峡公司精品机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哈电集团万里征程,70载恰是风华正茂。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哈电共同成长,与祖国同频共振,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创新哈电、绿色哈电、数字哈电、开放哈电、幸福哈电,续写好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历史,助力“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文稿:各科室
编辑: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