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设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科技部2007年7月批准组建的首批36个以企业为依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目的是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验室于2010年7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并于2018年6月成功通过科技部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次复评估。2021年实验室启动优化重组工作。2023年3月,实验室获批在进入能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序列。重组后,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优势资源强强联合,贯通“产教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实验室进入新的发展的阶段。
实验室主任由国家“万人计划”专家覃大清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担任。实验室汇聚一支水力发电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全链条贯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拥有固定人员296人,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级职称225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次),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人(次)。拥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黑龙江省省级人才梯队1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3个、哈电集团“头雁”团队2个。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成为世界水电技术创新的“领头羊”,成为水电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保持我国在水电行业中的地位、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核心力量,是开展水电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研究制定标准、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在推动我国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验室占地 38200 平方米,其中试验基地和加工车间总建筑面积 14475 平方米;下设水力机械研究室、电机研究室、绝缘材料研究室、金属材料研究室、强度与振动研究室、智能运维研究室、哈工程海洋能研究中心、哈工大水电研究中心,配置仪器设备 3000 余台(套),总值(原值)5.8 亿元,其中以双向大型高速重载推力轴承试验台、通风模型试验台、新型电机试验台为代表的大精稀设备仪器 60 余台,广度与精度均处于国际领先。实验室拥有 8 座水力试验台,精度世界一流,单体规模世界第一,为进行不同机型与要求的水力研发及试验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实验室通过项目牵引,多学科交叉渗透,围绕水力发电设备开展应用基础技术、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众多知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水电事业的科研技术创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科研成果。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水能高效综合利用及装备和抽水蓄能技术与高端装备。通过项目牵引,多学科交叉渗透,围绕水力发电设备开展应用基础技术、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600kW 海底式潮流发电机整机制造”、“水力发电设备智能远程运维新模式”、“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可变速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等科研任务 40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91 项,制、修订国际标准 15 项、国家标准 27 项、行业标准 20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6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奖项 7 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41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大部分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白鹤滩、三峡、阳江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巩固我国在高端水电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解决事关我国“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的高端水电装备的重大科技问题,聚焦水能高效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等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克水力发电设备领域重大科技问题,研制新一代水力发电高端装备,创新水力发电高端设备技术体系,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水电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及高端人才集聚地,引领未来水电装备制造业的变革升级。